现在的人极度缺乏专注能力。

无论是办公室,课堂亦或大街上,都有人低头看手机,而不是专注当下。

缺乏专注能力,会带来长期隐患。上班看手机的人,工作任务会拖延;课堂上看手机的学生,成绩会下滑;施工场所则可能导致安全事故,造成生命危险。

为什么不能专注? 不仅是依赖手机,还有走神、焦虑、拖延、紧张等问题。

《全神贯注的方法》这本书里教导你如何专注当下,摆脱上面提到的一系列问题。

旁观者心态

排除外在干扰可以提高专注能力,比如隔离手机和网络环境。这种方法有一定效果,但治标不治本,没有手机和网络也可能会走神焦虑,而且现代人无法离开手机和网络。

本书采用的核心方法是从内心出发,核心是培养旁观者心态。

要培养旁观者心态,像旁观者一样观察自己的想法,这是本书的核心理念。

作者以亲身经历举例。有一次他去演讲,离开场5分钟,他在附近迷路了。如果内心慌张,演讲迟到会被观众指责,但作者冷静下来,找到了路,准时到场。事后认为关键在于他运用了旁观者心态。

回想起来,事情的关键在于,当我迷路的那一刻,正要焦躁时,我感受到了不好的情绪,并及时压制了它。

能否专注当下的关键,在于自我的觉察。这好比做梦,如果不知道是梦,就会一直在梦中,一旦发现是梦,就会醒来。

旁观者意识是全神贯注的基础。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偏离专注,又怎能去改进呢?

如何冥想

即使能够自我察觉,仍需训练才能使自己进入专注的状态。很多人意识到自己在拖延,但依然不会行动。
这种训练,就是冥想。

书中介绍三种冥想的方法,推荐使用呼吸式冥想,静坐,保持脊椎竖直,观察呼吸。在冥想中,发现自己走神,没关系,将它拉回来。作者说,这个不断偏离和拉回的过程就是冥想。训练这个过程就是提升旁观者意识,有助于快速进入专注状态。

事实上,冥想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发现思绪偏离,并不断将其拉回正轨的过程,你只要不断重复这个过程,就是在做冥想,你就成功了。大脑走神多少次并不重要。你会发现有时你的大脑会很容易平静,有时则很容易走神,有时你可能能持续专注几十分钟,有时却只能专注几秒钟,这都很正常,每个冥想练习者都是如此。

冥想最重要的时刻,就是当你发现自己开始走神,并将其拉回来,让其重归平静的一刹那。这时你体内的旁观者在不断成长,不断变得强大。你的意志也在变得强大,而意志是人最有价值的品质,它可以让我们抵制很多诱惑,比如发脾气或者再吃一片披萨的冲动等,也可以让我们做很多事情,比如说离开沙发去跑步等,而冥想最重要的价值,就是让我们的意志变得越来越强大。

当你发现自己在工作或学习中感到无聊、不耐烦,浮想联翩时,回想冥想训练,就会把心拉回来,重新专注眼前的工作。

设定合理目标

人们给自己设定很多目标,但是大部分不能实现。想一想那些在年尾时被扔进垃圾篓的新年计划吧,人们总是过高估计自我的执行力。

目标只是为我们指明方向的,而不是用来提醒我们距离终点还有多远的。如果总是想着距离目标还有多远,我们就会变得焦虑纠结,很难专注于当下,自信心也会大受打击,会感觉自己很失败,斗志也被渐渐消磨。

设定不合理的目标,会导致信心不足,变得焦虑,难于专注;反之,设定合理的目标,会形成良好循环,变得更加专注。

这本书并未谈论如何去设定合理的目标。个人以为,主要依赖精力和任务的匹配。精力分配来自对自我行为的长期记录,掌握个人精力状况;任务匹配来自对计划的分解和细化程度。

练习的心态

作者的第一本书是《练习的心态》,因此在书中多次提到要保持练习的心态。

书中举例,一个高尔夫选手训练一年,临近比赛非常焦虑,向作者求助。作者告诉她,应该把这次比赛当做日常的一次练习,不执着输赢。选手因此转变心态,在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。

还有一个例子是作者遇到一次难堪的场景,可能会遭到顾客的辱骂。作者依靠练习的心态,成功扭转了局面。

练习的心态,有助于我们不再集中于目标和成败,而是过程。这有助我们专注做好眼前的事情。它类似这样的想法,既然事已至此,不如看看有什么可以挽救的办法,或者是既然注定失败,不如看做是一次练习的机会。

小结

自我察觉是基础,转换心态是关键,冥想训练是方法。

© 本文版权归作者 Hansoluo(醉舟) 所有,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。